66小说网 > 帝师免费阅读小说 > 第五十一章 改变

第五十一章 改变


如御医所言,夜间,杨瓒果然发起了高热。脸色潮红,大汗淋淋,身体却瑟瑟发抖。

        整碗汤药端来,勉强能灌下小半碗。御医和良医轮换开过方子,皆不顶用。

        杨瓒躺在榻上,双眼紧闭,呼吸急促,竟渐渐说起了胡话。只是嘴里像含着石块,声音含糊,十句中有九句听不懂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赵御医,快想想办法!”

        张永奉皇命出宫,得知杨瓒病情危急,哪里还有心思休息。急匆匆赶来,见到眼前的情形,急得嗓子眼冒火。

        赵御医坐在榻边,两指搭在杨瓒脉上,眉头深锁,额间隐约出现汗意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该啊!

        收回手,看向先替杨瓒诊过脉的侯府良医,只见对方微微摇头,面上同样闪过忧色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赵御医,杨侍读这病到底如何?”

        御医眉间紧蹙,又同良医交换过一个眼色,终沉声道:“不瞒张公公,杨侍读这病委实凶险。热度能退则罢,若是不能……请恕老夫无能为力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一句话,无异于判了杨瓒死刑。

        张永顿时大惊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赵御医,先头不是说,只要发了热就能好上大半?”

        御医摇头,表情中满是羞惭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是老夫医术不精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你……咱家、咱家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生平第一次,张永惊慌失色,手足无措。

        哪怕被刘瑾告黑状,他都能抡起拳头揍回去,梗着脖子强辩。但生死之事,却非寻常人能够掌控。

        如果杨瓒真挺不过这遭,张永当真不敢想象,天子会是何种反应。

        先皇驾崩不久,杨侍读又要……张永用力咬牙,眼角开始泛红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必须救!”神经紧绷间,张永的声音格外尖利,“赵御医,必须把人救过来!要是你救不了,咱家就遣人去请院判,请院正!总有一个能救得了杨侍读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张公公,为医者,能医病不能医命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住口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张公公,”侯府良医开口道,“杨侍读郁愤难消,热消不下去,纵然华佗再世也难回天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张永沉默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心病?

        在宫里讨生活,自然晓得,心病远比身病更要人命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这可怎么办……这可怎么办啊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知晓御医和良医都没有说假话,也不是故意推脱责任,张永双腿一软,跌坐在椅上,色如死灰。

        御医同张永说话时,顾卿一直守在榻边。眉眼不动,神情不变,端着一碗汤药,小心喂入杨瓒口中。

        伯府长史守在外厅,模糊听到御医和良医的话,知道情况危急,当即唤来两名家人,道:“去城内打听,哪家医馆药铺有高明的大夫,立即请来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马长史,小的听说和安堂的李大夫医术高明,且颇有医德,治好不少难症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和安堂?李大夫?”马长史微顿,似乎有些印象,当即道,“可是曾去过北疆那位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正是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那还等什么,快去!就是背,也要把人给我背来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是!”

        家人领命退出,马长史举袖擦过脸上的热汗。

        不等他喘口气,屏风后即传来唤人的声音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马成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属下在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着人去城内请大夫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伯爷放心,属下已遣人去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屏风内再次无声。

        又过了片刻,表情凝重的御医和良医先后走出,一边走一边摇头叹息。看样子,对杨瓒的病情的确束手无策。

        马长史没有多言,恭敬的将两人请到一旁,令家人送上热茶。不管怎么说,有这二位留在外厅,危急时,多少也能派上用场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马成,再去熬药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是!”

        顾卿的声音很平静,没有半点起伏。马长史的汗却比先前流得更急。

        客厢内,无形的张力充斥,几乎让人喘不过气来。

        跟在伯爷身边越久,越了解伯爷的脾气。眼下看着无碍,实际却能要人命。

        紧张和惊骇同时涌上心头,马长史不明白,自家伯爷向来不同朝官来往,无论文武。就算是老侯爷和大老爷,也不见有多少亲近。

        偏偏是这个刚入朝的翰林院侍读,莫名得了伯爷的眼?

        新科探花?得天子信任?

        真论起来,都算不得出奇。

        马长史想不明白,干脆不再去想。首要之事,是请来大夫,助杨侍读闯过这场生死大关。

        时至三更,伯府依旧灯火通明。

        因京城遭逢大火,西城半数百姓无家可归。

        朝廷下令,停两日宵禁,派惠民药局的医士大夫前往救治伤患。从光禄寺调拨库银,赈济遭受大变的京城居民。同时,令五城兵马司和顺天府衙役严格巡逻,凡有形迹可疑者,俱下大牢。

        朝廷赈济之余,许多官宦豪商都在路边搭起施粥饼的木棚。不只受灾的百姓,皇城内外的乞丐也因此受惠。

        为挽回名声,道观寺庙争先大开山门,观主主持亲自为死者超度,懂医术的僧道均背起药箱,前往西城施药。

        一时之间,“鞑靼奸细”的骂声减弱不少。但想得回往日的尊重,仍需更加努力。

        和安堂的老大夫和徒弟同在西城。

        长安伯府的家人找了半个多时辰,才在一间临时搭建的窝棚前找到师徒三人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还请老大夫救命!”

        事情不能耽搁,家人顾不得许多,口出“救命”之言,几乎是将老大夫架起,请上伯府的马车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师父!你们是什么人?!”

        两个徒弟大惊,以为遇上恶人。

        老大夫摇摇头,道:“无需惊慌。既是病况危急,老夫随两位壮士走一遭就是。尔等且留在此处,继续为受伤之人施药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多谢老大夫体谅!”

        伯府家人诚心道谢,留下仍面带惊慌的医馆学徒,扬鞭催动快马,一路飞驰向东城。

        彼时,杨瓒用过御医和良医重新开出的药方,情况略有好转。虽然热度未消,至少不再说胡话。

        因喂药之故,顾卿身上的锦衣被泼洒大片药汁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长安伯且歇歇,咱家给杨侍读喂药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顾卿抬起头,正要说话,门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。少顷,马长史来报,和安堂的大夫请来了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快请进来!”

        顾卿未来得及出声,张永已是一叠声的高叫。

        老大夫走进内厢,见到仰躺在榻上,面色潮红、呼吸急促的杨瓒,不由就是一愣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杨探花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老人家识得杨侍读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回大人,先时杨探花受寒,老夫曾前往诊治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放下药箱,老大夫顾不得行礼,直接走到榻边,两指搭在杨瓒脉上。

        许久,内厢无一丝声响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杨探花这病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可有救?”

        张永抢着出声,满脸焦急之色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有救。”老大夫道,“老夫为杨探花施针,先消了热,再开一剂方子助其安枕。这之后,静心调养即可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有劳大夫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不敢。”老大夫起身,“事急无状,还请见谅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顾卿抱拳,张永也是连连摇头。不提老大夫须发花白,年逾古稀,单是他能治好杨瓒,便是救命的神仙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老人家万勿如此,该是咱家给您行礼才是!”

        说着,张永果真弯腰,结结实实给老大夫施了一礼。

        老大夫吃惊不小。

        传言中嚣张跋扈,蜂目豺声的官宦,竟然是这样?

        当即不再多言,从药箱中取出一捆布包,净手之后,开始施针。

        两刻之后,杨瓒面上潮红稍退,老大夫走到桌旁,提笔写下一张药方,交给长史,道:“按此方煎药即可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长史没有马上唤来家人,而是将药方交给御医看过,见对方先是微顿,其后拍手称道,连道出三个“妙”字,知晓此方可用,亲自至药房,看着家人抓药煎汤。

        汤药送来时,杨瓒面上潮红仍存,呼吸已是渐渐平稳。

        老大夫正从药箱取出竹管,却见顾卿端起药碗,掰开杨瓒的下巴。

        接下来发生的一幕,对老大夫七十年的人生岁月产生巨大冲击。若以高墙作比,几乎是寸寸皲裂。

        事急之时,此举并无不可。

        现下不是在荒郊野外,没有趁手的工具,千户大人如此这般,究竟为何?

        整碗药喂下,顾卿抬起头,唇边存留一线黑色药汁。

        老大夫捏着长须,手指陡然用力,差点拽掉整把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老人家,请随我来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长史站在屏风后,请老大夫至外厅,双手奉上诊金,并言:“天色已晚,老人家奔波劳累,不如先在府中歇息。明日天明,再送老人家回药堂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也好,谢过长史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忙了整日,以老大夫的年纪,的确有些撑不住。又担心杨瓒病情反复,遂谢过长史好意,留宿伯府。

        待长史遣人告知两个徒弟,老大夫想起在客栈中见过的杨土,问道:“杨探花的书童何在?可有受伤?”

        长史摇摇头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没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没了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杨侍读这病,九成就是因为这个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长史神情沉重,声音有些哑。

        老大夫扣紧药箱,忆起和玄孙年纪相仿的杨土,不禁长叹一声。

        “生死无常啊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长史没有接话,想起在北疆时的日子,想起死在鞑子刀下的兄弟,忙深吸气,用力捏一下大腿,道:“老人家,请随我来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天地不仁,谁又能真正脱出天道轮回。

        人死不能复生,还活着的,终归要继续活下去。

        一整夜,顾卿衣不解带,守在客厢。

        黎明时分,杨瓒的热度终于消去,人也清醒过来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我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别动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顾卿斜靠在榻边,手背擦过杨瓒的额头,半晌,不着痕迹的舒了口气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可是口渴?”

        发了一夜热,杨瓒浑身无力,嗓子干涩,像是有砂纸磨过,一阵阵的撕疼。听到顾卿的话,下意识点了点头。

        “稍待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顾卿离开榻边,杨瓒连转头的力气都没有,只能沉沉的闭上双眼。

        衣摆摩擦声,温水倾入茶盏的汩汩声,其后是一阵熟悉的沉香,包裹着他的嗅觉,似要沁入骨髓。

        杨瓒睁开眼,顺着背后的力道缓缓坐起,瓷盏沾唇,本该无味的温水,流入唇齿,竟带着丝丝甘甜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多谢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短短两个字,杨瓒说得无比费力。

        扶杨瓒躺下,顾卿正要起身,衣摆却被轻轻拉住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我……书童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放心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俯下身,黑色双眸映出苍白的面容,低沉的声音似琴弓抚过长弦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人找到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那就好,那就好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松开手指,杨瓒重又闭上双眼。

        静静看了他一会,顾卿直起身,手指轻擦过杨瓒的眼角,转身绕过屏风,离开内厢。

        与此同时,两行清泪滑落瓷枕,在青花间缓缓流淌,牵成细细的水线,最终浸入锦被,留下两痕淡纹。

        辰时正,三位大夫又为杨瓒诊脉,均言病情已无大碍,只需调养即可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这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老大夫背起药箱,看着杨瓒,不像大夫,更像一个慈祥的长辈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杨探花该晓得,生命无常,朝荣夕悴。逝者已矣,生者当珍重才是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老人家好意,瓒领受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撑着起身,杨瓒端正揖礼。虽面色苍白,脚步微颤,仍是金相玉质,霞姿月韵。

        送走三位大夫,杨瓒没有再躺回榻上,强撑着走到桌旁,慢慢坐下,凝视放在桌上的木盒。许久,方伸出手,掀开盒盖。

        锦缎中,静静躺着一把金尺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是他从火场中带出,也是唯一带出的东西。

        余下的,包括御赐之物,俱消失在火中,荡然无余。

        伸出手,指尖擦过尺背的镌纹,杨瓒闭上双眼,深深吸气,五指忽然握拢,牢牢攥住尺身。

        再睁眼,瞳孔尽然漆黑。唇角微弯,眉眼却染上无尽的冷冽。

        弘治十八年八月,京城大火。

        东城烧毁数间官宅,西城半数民居被付之一炬。

        锦衣卫东厂杀气腾腾,五城兵马司和顺天府同样绷紧神经。凡有可疑者,宁可抓错,不愿放过。

        诏狱和刑部大牢近乎要人满为患。

        受到波及的官员和勋贵或闭门不出,终日提心吊胆,或多方寻人求情,只望能洗脱嫌疑,将家人救出牢房。也有人怀着一口怒气,联名上疏,言锦衣卫和东厂无法无天,自厂公指挥使之下皆鸷狠狼戾,视律法于无物,无故抓人下狱,请朝廷严惩。

        在太医院一名院判、两名御医被下狱之后,上疏之人更多,用词也愈发严厉。

        “纵容此辈,欲演前朝之祸不成?!”

        御史给事中纷纷上言,大力弹劾锦衣卫和东厂不法。与之相对,京城火起的因由,僧道里通鞑靼,勾结藩王,则全被抛在脑后。

        内阁三位相公察觉不对,知晓必有人在暗中推动。然锦衣卫和东厂的行为确实有些出格,引来群情激奋,齐声鞭挞,三人也不能站在百官的对立面,这让揪出背后主谋更加困难。

        每日上朝,朱厚照都是一个头两个大。

        听着御史给事中各种“直言”,恨不能搬起龙椅直接砸过去,砸死一个算一个!

        鞑靼奸细不查,京师大火不说,无家可归的百姓不管,反倒帮着疑犯说话,就差指着他的鼻子骂“昏君”,这是想干嘛?

        正事不理,专门揪着末节不放,长没长脑袋?

        幸好龙椅够重,以朱厚照的力气搬不起来。否则,必将有朝官血溅奉天殿,名留青史。

        漩涡之中,文武群臣各怀心思,内阁三人轻易不做表态。本该处于风口浪尖的杨瓒,则向吏部告假,留在长安伯府调养。

        吏部条子下来之后,杨瓒拖着病体,亲自料理杨土的丧事。因为天气渐热,尸身不能久放,无法立即归乡,只能安葬在城西,待告知杨土父母,再议迁坟之事。

        养病时日,杨瓒未见得悠闲。

        诏狱提审人犯,所得口供繁多,线索纷杂。杨瓒每日翻阅供词,所得却是不多。

        京城起火点,锦衣卫已查明两处,一处是杨瓒家宅,另一处竟在寿宁侯府。杨瓒很是诧异,脑海中闪过几个念头,最后只抓住一个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日,杨瓒翻过疑犯的供词,对顾卿道:“纵火之人九成都是弃子,主谋定不在京城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顾卿看着杨瓒,问道:“杨侍读可是发现了什么?”

        杨瓒放下供词,捏了捏额角,道:“不过是以己度人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以己度人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若是下官行此险策,必会如此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顾卿不言,若有所思。

        杨瓒继续道:“如要搜查京城内应,该查查最近有哪些朝官和家眷离京,路引都是开到哪里,若是去北边,具体是到哪个州府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离京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三月之内俱都应查。”杨瓒道,“再者,千户该请牟指挥使遣人至孝陵卫,拜会一下寿宁侯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闻言,顾卿挑眉,杨瓒勾起嘴角,手指擦过杯沿,笑容微凉。


  (https://www.66kxs.net/book/2841/2841660/6070900.html)


1秒记住66小说网:www.66kxs.net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66kxs.net